一、專業介紹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來自于光電技術系,其前身是軍用夜視專業,已有五十多年的發展歷史,1972年成立獨立的光電成像技術專業,并開始招生,1998年更名為電子科學與技術,下分微電子和光電子兩個專業方向。2011年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開始單獨招收本科生,2014年加入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的電子信息大類統一招生。本專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后流動站。
微電子學科學與工程專業融合半導體技術、集成電路設計和工藝、微納機電系統、光電子器件、納米材料和器件等專業領域的相關內容,以半導體材料和工藝為基礎,以微納電子器件為主導,面向產業應用,密切結合電子和信息行業技術發展的最新潮流,強調理論基礎和工程實踐并重,著重培養學生深入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畢業生可進入國家有關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高新技術公司等工作,從事集成電路設計、光電子技術、半導體工藝和設計、新材料、新能源等行業的研究、設計與開發等工作。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致力于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需求,能夠應對世界多樣性和快速變化的挑戰,勝任未來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及相關領域技術研發、科學研究、工程管理或研究生深造等工作的專業人才。
(1)具有適應現代微電子科學與工程技術發展能力,能夠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專業知識以及交叉學科知識,能夠在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及相關領域中的復雜工程活動中提供系統性方案;
(2)具有在不確定環境下創新性地處理問題的能力;
(3)具有工程倫理道德,在工程實踐中能綜合考慮法律、環境與可持續性發展等因素,堅持公眾利益優先;
(4)具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擁有團隊精神、有效的溝通和表達能力和工程項目管理能力;
(5)具有國際視野,能夠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和環境,擁有自主的、終生學習習慣和能力。
三、畢業生能力和學分要求
1.畢業生能力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數學和其他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以及集成電路和其它微電子器件相關的設計方法和制造工藝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備在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里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組織與管理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知識與能力:
(1)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
1.1:能夠掌握和應用解決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所需要的數學知識;
1.2:能夠掌握和應用解決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所需要的自然科學、工程基礎知識;
1.3:能夠掌握和應用解決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所需要的微電子技術基礎知識;
1.4:能夠掌握和應用解決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所需要的電子學基礎知識;
1.5:能夠掌握和應用解決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所需要的專業知識。
(2)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2.1:能夠運用數學與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表述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
2.2:能夠運用基本原理分析影響因素,識別和判斷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問題的關鍵環節和參數;
2.3:能夠對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問題建立正確的數理模型并求解;
2.4:能夠利用文獻輔助,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獨立分析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
(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微電子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3.1:能夠根據復雜工程問題需求,分析約束條件,確定解決方案;
3.2:能夠針對特定約束條件,確定系統(或元件)的設計參數,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
3.3:能夠綜合考慮經濟、法律、安全、健康、文化、環境、倫理等因素優化方案、參數。
(4)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4.1:能夠對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的各類物理現象、材料特性進行研究和實驗驗證;
4.2: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微電子(電子)元件、結構、裝置、系統制定實驗方案;
4.3:能夠根據實驗方案構建實驗系統,進行實驗;
4.4:能正確采集、整理實驗數據,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解釋實驗結果,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5)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5.1:能夠運用計算機、工程圖像軟件等技術手段,表達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中的設計問題;
5.2:能夠選擇、使用精密微電子儀器儀表觀察分析微電子系統(或元件)性能;
5.3:能夠利用現代工具和仿真軟件模擬與分析微電子技術和系統,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5.4:能熟練運用各類搜索工具搜索網絡信息及圖書館等數據庫系統;獲取、跟蹤、分析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理論與技術的進展動態。
(6)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相關工程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6.1:具有工程實習和社會實踐的經歷;
6.2:能夠熟悉國家對微電子行業的生產、設計、研發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企業的管理體系;
6.3:能夠識別,評價和分析微電子工程行業產品、技術、工藝的開發和應用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7.1:了解微電子技術和系統發展歷史和趨勢,理解環境保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意義;
7.2:熟悉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
7.3:能在解決微電子復雜工程問題的實踐中,綜合考慮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8)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8.1:誠信守則、堅持正義,珍愛生命,尊重他人,具有人文知識、思辨能力、處事能力和科學精神;
8.2:了解世界,了解國情,具有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感;
8.3:理解工程倫理的核心理念,了解微電子工程師的職業性質和責任,并且在工程實踐中能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和規范,具有法律意識。
(9)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9.1:能夠在不同背景下通過口頭或書面方式與團隊成員交流,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9.2:能夠在不同背景下的團隊中做好自己承擔的角色,并能與團隊成員進行有效溝通;
9.3:能夠在不同背景下理解一個多角色團隊中每個角色對于整個團隊環境和目標的意義。
(10)溝通:能夠就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0.1:能通過口頭、書面、圖表、工程圖紙等方式就微電子技術與系統相關復雜工程問題與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
10.2:具有英語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能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0.3:具有國際視野,了解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領域及其相關行業的國際發展趨勢,研究前沿熱點。
(11)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11.1:掌握管理及經濟學相關的基礎知識,理解管理與經濟決策的重要性;
11.2:能夠將管理原理、技術經濟決策方法應用于微電子產品的開發、設計和工藝流程優化等過程。
(12)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12.1:能認識不斷探索和學習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12.2:具備終身學習的知識基礎,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了解拓展知識和能力的途徑;
12.3:能針對個人或職業發展的需求,采用合適的方法,自主學習,適應發展。
2.畢業學分要求
課程模塊 | 課程性質 | 修讀學分 | 備注 |
通識教育課 | 必修 | 38 | |
學科教育課 | 必修 | 37 | |
專業基礎課 | 必修 | 72.5 | |
專業選修課 | 選修 | 12 | 從本專業開出的24門課程(53學分)中 選修12學分 |
通識教育選修課 | 選修 | 8 | 從學校開出的課程中選修8學分;其中, |
畢業總學分 | 167.5 | 另需取得4個素質發展學分,方可畢業 |
四、學制與學位
標準學制:四年
修業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五、主干學科與交叉學科
主干學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交叉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物理電子學、光電科學與工程
六、專業核心課程
半導體技術導論、固體物理導論、半導體物理、集成電路原理與設計、集成電路器件、微電子器件基礎、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應用、微電子工藝與化學技術基礎、薄膜工藝與半導體表征技術、光電子技術基礎。
七、主要集中實踐環節
金屬工藝實習、電子工藝實習、電路綜合實驗、電子線路綜合實驗、模擬電子線路EDA設計、數字系統綜合設計、微處理器原理與應用綜合實驗、光電系統綜合設計與實踐、光電子與微電子技術綜合實驗、集成電路設計綜合實驗、科研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