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介紹
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專業設立于2007年,是工業與信息化部的國防特色專業,國家能源戰略發展的緊缺專業。2008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2012年初經江蘇省學位委員會評定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本專業融核與輻射安全工程、輻射防護、放射性污染防治于一體,以輻射環境監測評價、放射性污染防治和國防軍工為特色。以優良的教師隊伍和學生群體為主體,以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為導向,充分結合校內實驗室和校外教育實踐基地的優勢條件,開展專業建設和高素質人才培養。近年來,本專業培養了一批從事輻射環境監測和核安全工程的規劃設計、研究開發和工程管理的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他們運用所學的核安全系統工程、輻射環境評價技術、核電子與核儀器原理等專業知識,在輻射防護、輻射環境工程及核與輻射安全領域大顯身手。本專業畢業生可就職于國家能源(如核電)、國防科技工業、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等領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等,并主要從事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放射性廢物與輻射污染環境處理與處置、放射性設備設施安全評價與管理等工作。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以培養具備原子核物理、輻射劑量測量與控制、輻射探測與數據分析、輻射防護、放射化學等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核科學與核技術相關的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高新技術公司從事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核與輻射安全工程、放射性污染環境的治理與修復、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與處置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從事技術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畢業生經過5年的職業發展,具有獨立或帶領團隊開展項目或工作的能力,取得相應專業資質或職稱,成為單位的骨干力量。
三、畢業生能力和學分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核物理與核技術、輻射劑量學、輻射防護、輻射環境監測等的基礎理論,接受核與輻射安全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輻射探測、放射性污染治理、核與輻射危險的安全評估與應急處置、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的技術分析、輻射防護組織管理、工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1.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
2.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5.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復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8.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9.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0.溝通: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1.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12.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畢業學分要求:
課程模塊 | 課程性質 | 修讀學分 | 備注 |
通識教育課 | 必修 | 38 | |
學科教育課 | 必修 | 31.5 | |
專業基礎課 | 必修 | 76.5 | |
專業選修課 | 選修 | 12 | 從本專業開出的13門課程(26學分)中 選修12學分 |
通識教育選修課 | 選修 | 8 | 從學校開出的課程中選修8學分;其中, |
畢業總學分 | 166 | 另需取得4個素質發展學分,方可畢業 |
四、學制與學位
標準學制:四年
修業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五、主干學科與交叉學科
主干學科:核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化學工程
交叉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核醫學
六、專業核心課程
核科學技術概論、原子核物理學、輻射劑量學、放射化學、核電子學與核儀器原理、輻射防護、輻射環境監測基礎理論課程。
七、主要集中實踐環節
專業認知實習、工程技術實習、輻射防護課程設計、輻射環境監測課程設計、創新創業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